第171节(2 / 2)

“我并不是信不过二位!”巫女沉声道:“只是这件事情干系千万人的性命,不得不先问清楚了!”

“千万人的性命?”曹僧奴心中暗喜,装出一副迷惑的样子:“即便主上与神像容貌相似,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和千万人的性命又有什么关系?”

巫女笑了笑,目光转向迹见赤梼:“他们两个是异国人,对于大国主的故事没听过,你是出云国人,总应该听说过大国主让国于天孙琼琼杵尊命之后,是怎么离开出云国的,又说了什么吗?”

“自然记得!”迹见赤梼:“天照大御神派出建御雷神、天鸟舟神带着自己的十拳剑来到苇原中国,大国主神无法对抗神剑的锋芒,只得将国家让给天孙琼琼杵尊命,自己登上船离去。在临别前他许下预言:将来终有一日,自己的子孙会驾船而来,从天照大御神的后裔手中夺回这片土地。”

“不错,你记得很清楚!”巫女点了点头,目光转向曹僧奴和沙吒相如:“二位你们也听清楚了吧?”

“这,这……”曹僧奴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您该不会说主上就是大国主神的后代?可这未免也太荒谬了吧?主上又不是寻常百姓,世代为大唐之高门,与异国神灵又有什么关系?”

“是呀!鬼神之事,虚无缥缈,又关系到左府殿,岂可妄言?”沙吒相如道。

“呵呵呵!”那巫女笑了起来:“二位这般谨慎,自然是对的。不错,令主是唐人,世为贵种,不过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何时?”

“吾主出自琅琊王氏,其始祖王吉是西汉时人,距今已经有六百余年了!”曹僧奴道。

“呵呵!”巫女摇头笑道:“大和朝廷的初代大王距今已有近一千三百余年,大国主让国离开出云之事更在此之前,所以左府殿之先祖是唐国人与他是大国主之后裔并无矛盾呀!”

“您的意思是大国主神乘船离开之后去了吾国,然后在吾国娶妻生子,世代传承,最后便有了主上?”曹僧奴苦笑道:“这道理倒是说的通了,只是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那是自然,神灵之威能,岂是我们凡人所能企及的?”巫女笑道:“可若非如此,那又怎么解释左府殿与吾神容貌如此相似?还有千余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天照大御神的子孙从来未曾被人击败过,这是天照大御神与天孙定下的约定,这次却被一个渡海而来的唐人打的惨败。若非他是大国主神的后裔,那又怎么可能?”

巫女这番话如果在现代人看来完全就是毫无逻辑的诡辩,但在很多古代人眼里却是逻辑严密的推理。在大多数古代民族看来,语言是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尤其是在经过某种特殊程序之后发出的誓言,更是如此。因为日本神话中天孙降临时天照大御神授三神器与他约定世代统治日本,所以天照大御神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就是不可战胜的,能击败天照大御神子孙只有另一个天照大御神的子孙。(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行为,比如刘邦杀白马与群臣盟誓,历代天子祭祀天地社稷等)

而能够打破天照大御神子孙不败金身的唯有另一个神许下的誓言,在出云国的神话中,大国主神是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出现的。他离开自己的国家时满怀对入侵者的仇恨,所以许下了……“自己子孙将驾舟而来,从天照大御神的子孙手中夺回国家”的预言,这一预言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压倒,至少是抵消了天照大御神当初与子孙立下约定的力量。这才是王文佐能够击败中大兄的真正原因。

“您说的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沙吒相如笑道:“可我从没听说过主上说过自己与倭国有过什么关系,更不要说什么大国主神了!我觉得他也不会认为自己能打败中大兄是因为某个神的力量。好像这也没有什么用吧?”

巫女笑了起来,脸上满是傲然之色:“既然天照大御神能够让自己的子孙世代统治苇原中国,那大国主神也能做到!”

大津。

北风吹拂,卷起成片的芦苇,无边无际,与远处的湖面连成一片。

“真不错!”王文佐看着远处的琵琶湖,叹道:“照我看,这里比飞鸟更适合作为都城!”

“哦?为何这么说?”琦玉问道。

“琵琶湖有方便的水运,可以运来四方的物产,四周的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有足够的粮食!”王文佐道:“相比起来,飞鸟京所在的地域也未免太狭窄了!”

“这倒是!飞鸟京所在的奈良的确比近江狭小多了!”琦玉笑道:“不过飞鸟京有更好的港口,新罗、百济、高句丽、靺鞨以及中国的船只可以直接抵达飞鸟京的码头,这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与大陆交通更方便,利于吸收先进文化技术!嗯,这倒也是个不错的理由!”王文佐点了点头:“无非是取舍罢了!不过从长远来看,近江那边更适合做国都,这里的物产更丰富,人口也更稠密!”

“这倒是奇怪了,你和葛城倒是想的一样,他以前也总是想着迁都到近江大津,理由也是这里土地肥沃,又临近琵琶湖和不破关,即交通便利又扼守险地,是建设都城的好地方!”

“那结果呢?”王文佐露出饶有兴致的表情。

“结果就是不了了之呀!”琦玉笑道。

“不了了之?他当时不是大权在握吗?”

“大权在握又如何?”琦玉笑道:“飞鸟京四周有多少神社和寺庙呀?如果迁都到大津,他们怎么办?如果不去的话,以后朝廷的好处就都没有了,等于是被边缘化;如果迁去大津,那这里的田庄产业寺庙都不要了?到那边从头开始?这可是几百年累积下来的呀!”

“就因为这个?”王文佐不禁大失所望,他当然知道迁都是个麻烦事,要应付许多既得利益者。但中大兄的手腕他是见识过的,着实是个厉害人物,像这样的人物既然打定了主意,怎么会这么容易打退堂鼓?

“什么叫就因为这个?”琦玉笑道:“你是不知道神社寺院的本事。这么说吧,大王一年到头少说也有七八十个祭拜仪式,这些祭拜仪式都是由这些寺院神社主持的。随便找个由头,说卜卦不吉,就能把葛城弄得焦头烂额。别忘了,他只是太子,又不是大王。只要我说天照大神降下凶兆,说迁都激怒了四方神灵,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守卫着京城,保护着大王的平安,现在葛城要把都城迁走,那他们又怎么办?每年大王亲自献上的各种祭品再也没有了,那他们又何必还为了大王保卫京城呢?就让恶灵们随意胡为吧!”

“骚,还有这种玩法?”王文佐已经听得目瞪口呆,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其实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生活在两个世界,在王文佐看来,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而在古代人眼里,这个世界是人鬼神杂居的,崇信万物有灵论的古代日本人更是如此,如果没有飞鸟京周围众多的神社寺院的保护,人们又怎么能正常的起居生活呢?没有这些寺院神社的默许,中大兄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开。

“你明白了吧?为啥当初葛城虽然恨我入骨,却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明白!”王文佐点了点头:“那后来中大兄就再也没提迁都的事情?”

“没有,不过他每年总要去几个月近江,还在大津修建了一座宫室给自己住!”琦玉笑道:“既然你也这么喜欢大津,那这座宫殿就赐给你吧!”

“微臣多谢陛下了!”

“一座宫室而已,也算不了什么!反正向东还有无边无际的土地可供开拓!”琦玉满不在乎的挥了挥手:“葛城实在是太傻了,明明向东还有那么多肥沃富饶的土地,却总是想着从新罗人手中拿回任那四郡,真是太傻了!”

王文佐笑了笑,琦玉的观点其实在大和王国内部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中大兄皇子在历史上白江口之战后,也调整了大和王国的扩张方向,将矛头指向东北方向,开拓广袤的关东、陆奥大地,这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历史。

在历史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双生帝国。即帝国都是成双成对产生的,比如秦帝国的诞生,导致了草原上产生了匈奴帝国;而匈奴帝国的军事压力又迫使新生的汉帝国更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更强大的军事机器。一个帝国的产生往往会影响帝国对应的他者也走向统一的道路,与其对抗。

古代日本也是如此,最早的大和国家是以南九州、近畿地区和关西为主要活动区域的,但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完成了律令制改革的大和国家开始向东扩张,征服了当地虾夷人,并派出大批军事移民在当地建立一个个新的令制国。

第443章 帝国

但在广袤的关东土地上屯垦作战的军事地主们在将这里纳入大和国家的同时,却也逐渐产生了“坂东意识”,即自己是坂东人,与京都为中心的大和国家是不同的,京都也从可亲的母国变成了可恨的压迫者和入侵者。

从平将门开始,一个个关东武士首领纷纷拿起武器,向强大的大和国家发起进攻,企图建立属于关东武士自己的国家。直到源赖朝建立了镰仓幕府,关东武士的要求才得到了部份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平将门们是阿弖流为们(平安时期虾夷酋长,曾经多次击败东征的大和王国军队,最后被日本平安时期名将坂上田村麻吕所击败,坂上田村麻吕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征夷大将军)的精神继承者,虽然双方的民族、血缘、文化有着巨大的区别,但诉求的内核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建立独立于大和国家的关东国家。

所以在内战结束之后,大和王国必然会掀起一番向东扩张的浪潮,这是王文佐乐见其成的,在东日本不然有肥沃的土地,还有大量可供开采的贵金属。更重要的是,北海道与库页岛隔海相望,那儿不但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还能通过贸易从东北亚的林中土著手中换取各种珍贵的特产,只需要在整个日本海沿岸建设若干商站据点,就可以建立一个环日本海的贸易网络,渔业、贵金属、鲸油脂、皮毛、蜂蜜、松脂、药材等各色财富就会如潮水一般流入王文佐的口袋中,为他的宏伟事业添砖加瓦。而这一切,王文佐无需派出一兵一卒,只需要在幕后暗中主导就行了。

“怎么了,你觉得向东经略不好吗?”琦玉见王文佐始终笑而不语,便问道。

“怎么会!”王文佐笑道:“向东是势在必行之事,否则这么多起兵有功之人,你用什么来赏赐他们呢?”

“这倒是!”琦玉笑道:“还是你想的周全,那你愿意把这个担子挑起来吗?”

“我?”王文佐笑了笑:“你还是不肯放弃那个念头呀!我已经说过了,我身为大唐天子的臣子,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而且你也应该明白,如果我真的留在倭国,对你、对倭国都未必是什么好事!”

“我明白!”琦玉光彩照人的脸上露出一丝黯然:“你如果留在这里,大唐也不会善罢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