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节(1 / 2)

“这样吧,明晚我们就先办次家宴,便说给崔十二接风洗尘,酒桌上话就好说多了!如何?”崔辨问道。

“这个法子好!”陆氏笑道:“我马上就去准备,若是真的如此,崔十二这个上司还真是七妹的良配!”

崔宅花厅里热气蒸腾,四溢着各种菜肴和美酒所散发的香味。四壁上挂满了各色墨宝,从纸张和墨迹的色泽看许多都是有年头了。花厅的屏风后面有位乐师拨弄琴瑟,曼声歌唱,音调轻巧柔美,然而对碗碟碰撞和酩酊交谈的桌上人而言,乐师弹唱了什么根本就没有入耳。

为崔弘度举行的这次接风洗尘酒席,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时辰。桌上除了崔辨夫妇之外,还有六七个人,要么是崔家的晚辈,要么是至交好友。他们津津有味的听着崔弘度说着自己在百济、倭国、高句丽的战争、打猎、偷晴等奇闻异事,平日里总是一本正经的崔辨也变得轻松,不复板着脸。

“这么说来,十二郎你出事倭国时,曾经与那倭国女王春风一度啦?”陆氏笑道。

“这个倒是不能确定!”崔弘度笑道:“确实那天夜里的确有二女偷偷来到我的房间,其中一人自称是琦玉王女,但至于是真是假,这个我就不敢确定了。”

“我看多半是假的!”旁边一人笑道:“人家一国王女何等尊贵,又怎么会如此行事,多半是十二郎你被骗了!”

“照看我未必!”又有人反驳道:“说的好听是一国王女,实际也不过是一介蛮女罢了!看到十二哥这般风采,不能自持便是!”

崔弘度听旁人越说越是离谱,心知不对,赶忙笑道:“这其实也没什么,我当时在倭国还见识过更不一般的事情,你们知道吗?倭国往东北走,有些河流下游盛产金沙,一个妇人在河边数日,便能淘出半两沙金!”

“真的吗?那倭国岂不是有很多黄金?”

“那想必十二郎现在也是多金郎了?”

听桌上人提到黄金,崔辨与陆氏交换了一下眼色,陆氏笑道:“十二郎,若是如你所言,那倭国岂不是富庶非常,为何又出兵百济呢?”

“夫人有所不知!那倭国虽然盛产金银兽皮,但其他东西都匮乏的很,百物匮乏。金银虽好,但一不能吃,二不能喝,其便是王族享用也不如吾国一多田翁,所以想乘着百济大乱的机会用兵,也不奇怪!”

“那这么说来,十二郎你想必在倭国也所获甚多吧?”

“呵呵!”崔弘度已经有了五六分酒意,被陆氏挠到了痒处,不由得笑道:“倒也不敢说多,不过儿孙二三十代也吃用不尽了!”

“二三十代也吃用不尽?”陆氏闻言,心中更是暗喜,大着胆子问道:“十二郎你都有了这么多,你那位上司所获岂不是更多?”

“他?你是问王文佐?”崔弘度笑道:“富可敌国四字说的便是他!石崇、陶朱在他面前也夸不得富!”

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陆氏心中更是欢喜,她与丈夫交换了一下眼色,小心翼翼的探问道:“那王郎君既然如此豪富,为何已经年过三旬,还未曾娶亲?他现在身边可有女子相伴,可有子嗣?”

“他之前都在百济出战,生死未卜,怎么娶亲?”崔弘度笑道:“至于他身边有无女伴,又有什么打紧?他让我来是求娶正妻,二位若是应允,七妹嫁过去便是正室,即便他身边先前有女子,也必须尊七妹为主。至于子嗣,确有一人,不过其母已经亡故,孩子自有母家产业,夫人无需担心!”

听了崔弘度这番回答,陆氏略有点失望,但想对方年少早达,又身家如此丰厚,身边岂会没有女子?若是到现在还没有孩子,反倒要担心身体有暗疾,不利子嗣。虽说也可以从叔伯家接一个孩子来延宗继承家业,终归不如自家女儿亲生的贴心。想到这里,陆氏心中暗喜,笑道:“孩子便是我们女人自己身上落下了一块肉,岂能不事先都打听的清楚,才放心把孩子嫁过去?这等心事你们男儿家哪里懂得!”

崔弘度闻言大喜:“这么说来,夫人是应允了?”

“十二郎说的哪里话!”陆氏笑道:“拙夫才是一家之主,这等事岂是女人家能说的。”

“夫人若是应允,想必叔父也多半是允了!”崔弘度笑道。

“这样吧!”崔辨笑道:“十二郎你回去问一下王长史,若是他近日无事,可否来青州一趟,与老夫会上一面!”

营州。

“三郎还是好气魄呀!”高侃看着几案上图纸,笑道:“这等大事,你居然想要在十年内完成,着实是我这等老人不敢想的!”

“都护自谦了!”王文佐笑道:“高句丽人能够一边和我们打仗,一边修起两千余里的长城,我们为何不能兴建堤坝陂塘,至少堤坝陂塘有利于当地百姓,长城除了耗费民力之外可没半点好处!”

“是呀,高句丽人不说别的,这土木之功着实不一般!”高侃叹道:“就这么点户口,又是两边开战,还能修长城,山城,硬生生的和我们耗了两三代人,这股子劲头着实不一般,难怪朝廷要把他们的户口都迁去江淮、西南!换了我也不放心呀!”

第503章 东国

“照我看,朝廷这么做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王文佐道。

“哦,这怎么说?”

“高句丽人迁走了,腾出来的地方也不会空着,四周的靺鞨人、契丹人、奚人自然会填充过来,这些人一个处置不好,也是后患无穷。还有新罗,他们对于平壤那块觊觎已久,当初英国公没有趁着大军云集的时候将其一鼓作气灭了,一旦朝廷有事于西,新罗人肯定会重新起事的!”

“是呀!”高侃叹了口气:“现在看来还是你说的是对的,高句丽没了之后,的确朝廷的注意力转到西边吐蕃人那边了,精兵强将都在往陇右、安西那边调,剑南西川松州那边也在增兵,我们这边要是有事也只能靠自己了!”

“高都护你觉得和吐蕃人要动手?”王文佐问道。

“迟早的事!”高侃的语气极为肯定:“龙朔三年吐蕃人灭了吐谷浑之后,大唐与吐蕃就必有一战。你要知道吐谷浑可汗可是咱们大唐的女婿,他的正妻是先帝的女儿,今上的妹妹,这种事情大唐岂能不管?”说到这里,他捋了下胡须:“要不是当时你们正在百济打仗,抽不出手来,和吐蕃人几年前就打起来了。现在吐蕃人占着青海,安西和陇右都不得安宁,陇右不安,那关中就更不必说了,你说这仗要不要打?”

“是呀!”王文佐吐出一口长气:“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仗确实迟早要打!”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妙,三郎你这个比方打得好!”高侃拊掌笑道:“不错,关中是床榻,那陇右就是床沿,确实容不得吐蕃人在青海酣睡!”

“那高都护觉得我大唐有几分胜算呢?”

“几分胜算?”高侃笑了起来,脸上满是傲然之色:“突厥、薛延陀、铁勒、高句丽如今何在?三郎何出此问?”

身为穿越者,王文佐当然知道高侃对吐蕃的傲慢是错误的,吐蕃与大唐这两国可谓是相爱相杀,同始同终。即便是王文佐自己,也拿不出解决唐吐战争的方略来。穿越前王文佐曾经乘汽车去过一次九寨沟,沿途的险峻地形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无法想象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如何才能发起一次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腹地的远征,补给和距离这两个魔鬼会让任何军事行动变得极其困难。

西方人一直把汉尼拔和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意大利当成军事史上的奇迹,并用无数文学和绘画加以歌颂,但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也才海拔4810米,拿破仑翻越的大圣伯纳德山口海拔更不过海拔2466米,汉尼拔翻越的小圣伯纳德山口海拔更低一点,不过2185米。九寨沟景区的最低处就有海拔1900米,从成都平原进入九寨沟所在阿坝州(即唐代的重镇松州,清代大小金川也在这一带)的公路翻越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口,路途更远、海拔更高、气候更寒冷。

更恐怖的是,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只需面对山区部落的袭击,代价就是损失了大部分战象和接近三分之二的军队;而唐军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统一的高原国家,由于当时气候比现代湿润温暖,高原农牧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高宗时候的吐蕃国家人口已经超过了400万,与这样的国家进行战争,难度可想而知。

王文佐一直认为,一个将军最不可或缺的才能不是勇气,也不是智谋,这些都可以用部下的才略弥补,而是判断力,尤其是对战争计划可行性的判断,这个是无法被旁人替代的。战争一旦开启,那就要投入无法计数的财富,亿万人的生命,偏偏开始一场战争很容易,但结束却很难。身为将领,对战争能否取胜的判断能力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

“怎么了,三郎你觉得吐蕃人不好打?”见王文佐一直保持沉默,高侃便问道。

“不是好不好打的事情,说实话,高句丽和百济也不好打,但是可以打赢的,无非是代价多少的事情,而且打下来后,只要辽地平靖,河北山东就没有外患,百姓无转输之苦,通商贸易更是利在百代。而吐蕃人就不同了,首先其根本之地在苦寒之地,即便能取胜一两次,也无法将其根本铲除;其次,我方是仰攻,越走越高,着实不容易打!”

“三郎说的不错,但吐蕃人若是在青海站稳了,那陇右就不安,这个朝廷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是呀!”王文佐叹了口气:“那可否与其议和?让其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呢?”

“什么意思?”

“据我所知,吐蕃人的东面和北面、南面都与我大唐接壤,但西面却是和身毒国接壤!为何不让其往身毒国扩张呢?”